首页 >综合 > > 正文

世界视点!这届打工人,在心理书单里搞疗愈

发布日期:2023-04-28 07:55:05 来源:略大参考 分享

“大家对自我、对自我困境的关注越来越多,关注的点越来越精确、细分,从而越来越需要学术理论和科学方面的支撑。”

作者|陈默

编辑|原野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微信公众号:略大参考(ID:hyzibenlun)

疗愈正在成为打工人的新流行。

有人去找专门的疗愈机构,有人每逢节假日就钻进大自然,有人每晚临睡前必听颂钵。寻求身心健康,在2023年似乎变成更加重要的事情。它的获取成本可高可低,比如很多时间有限的职场人,就偷偷下单了心理学读物,其中不乏专业书籍。体现在数据上,就是《亲密关系》这样的心理学专业书,出现在拼多多第五季“多多读书月”的春日书单里,相关的“拼书”话题,也在豆瓣读书小组盖起了高楼。

某种程度上,畅销书单里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社会情绪的起伏。心理学书籍的走红,也是当下疗愈风潮的一块切片。 如果说下蹲是为了更好的起跳,那么,自我疗愈未尝不是一场温和的热身。

01

4月的连续两个周末,晓雪都在看书中度过。

她迷上了心理学书籍。最近,她在看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兰·米勒的《亲密关系》。这本书很学术,读起来有一定门槛,但豆瓣评分高达9.3。开头部分晓雪就觉得很有启发。

书里提到了发展心理学的一个观点: 父母对婴儿的照料程度,会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总体取向 ——父母悉心照料,孩子会发展出安全型依恋,可以快乐地与人交往;父母在照料时冷时热、无法预测且不持续,孩子会发展出焦虑-矛盾型依恋;父母在照料时采取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,孩子会出现回避型依恋,觉得他人是靠不住的,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。

图:《坡道上的家》剧照

“我就是第三类孩子。”晓雪说。

很早之前,她就开始断断续续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了,而密集地开始读,是在去年年底。当时她在一家国企工作,直属领导总是故意找茬,甚至吼她:“谁不知道你是被上一家单位赶出来的?”她被气得浑身发抖。这位领导明明知道事实并非如此,还是选择了故意污蔑她。愤怒与委屈,一股脑涌上了她的心头。

然后,因为网友推荐的心理学书籍, 她学到了一个名词:投射。

也就是说,人总会把自己无法接受自己的那部分,无意识地投射到别人身上。果然,知情人告诉她,骂她的领导其实是在原部门待不下去,才被踢到晓雪所在部门的。通过“投射”的方式,这个领导泄露了自己的秘密。了解到这一切,晓雪终于释然,继而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。

一位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的朋友,成为了她的同好。一些心理学好书的拼多多链接,晓雪都发给了这位朋友。朋友是一位创业者,疫情期间确诊了抑郁症,她在服药的同时,还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,开始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,比如《一生的亲密关系》《爱的八次约会》《心理学与生活》《社会心理学》……两人戏称,她们是在进行非专业“自我疗愈”。

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,希望通过读书来了解自己。另外,职场越来越卷,一些人出现了抑郁倾向,希望通过读书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疏导。” 资深出版行业从业者向臻发现,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有意识地去读心理自助类书。

不过,他们不爱看心灵鸡汤、厚黑学和“读心术”这样的职场生存指南。白领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,看不上这类书。“普世鸡汤教大家要包容要忍耐,职场生存指南教大家如何使用技巧地去应对职场,但这些问题并未触及职场问题的根本,比如:为什么会出现职场不公和职场霸凌?职场霸凌者都用了哪些心理操纵手段?为什么老实人总是被操纵?还有,当发现自己被操纵时,应该怎么去应对?”向臻说。

图:《我,到点下班》剧照

快节奏生活下的疗愈需求,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学书籍的走红添了一把火。

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发布的《世界精神卫生报告》指出,在2020年,全球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就增加了25%以上。面对未知的未来,以及可能的失业,人们的心里都充满了不确定感。这时,很多人也会求助于心理门诊或者心理学书籍,不少出版社的该类书籍,销量持续增长。

学习了煤气灯操纵、三角测量、情感勒索、道德绑架等专业名词,再一一对应自己此前莫名吃过的苦头,晓雪觉得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PUA了。她开始坦诚告诉身边的朋友,自己在努力学会说“不”,还有直接批评,“你们可能要适应一下”。

一些在心理学书籍帮助下重新认识自我的打工人,往往发现,很多问题的根源,要追溯到原生家庭。

在某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张华,曾经在工作群中犯过一个无心之失。直属上级为了撇清责任,主动去找大领导要求将他开除。他没有辩解和抗争,但很长一段时间,他都处在临近抑郁的状态。后来接触了心理学书籍,他开始回忆起很多童年的片段。“都是因为你!”这句话曾经频繁出现在他的耳边,父母动不动就把生活的不如意归咎到他身上,还会对他进行家暴。这让他胆小、缺乏自信,经常会内疚、过度自省和自我批判。进入职场后,他就很容易成为任人拿捏的那一方。

28岁的萌萌在成都一家私企工作,明明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,却经常被同事“摘桃子”。到裁员的时候,领导首先想到的也是她。在看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·福沃德的《情感勒索》一书时,萌萌发现,自己的妈妈就是情感勒索高手。为了满足妈妈的需求,她从小就经常牺牲自己,就这样形成了讨好型人格。而这样的性格,在职场上很吃亏。

还有更多的年轻人,选择在小红书、豆瓣等平台上,分享自己学习心理学之后的体会。被原生家庭和职场伤害过的人,尝试以这样的方式抱团疗愈。

02

白领们喜欢的心理书,可以被简单分为两类。

一类是专业心理学者为大众写的书。比如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·戴博德的现象级图书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。2020年8月,这本书由果麦文化与天津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,很快引爆了图书市场。到目前为止,它已经印了42次,印量超过420万册,销量超过300万册。在拼多多果麦官方旗舰店和当当网官方旗舰店,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的拼单数量分别是4.3万件和2.8万件。

书里的主人公,是一只自卑、软弱、爱炫耀,深受抑郁所困的蛤蟆。 它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10次心理咨询,逐渐明白了自己性格问题的根源,以及如何脱离心理上的儿童状态,成为真正的成年人。“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,也只有你自己。” 在书中,苍鹭这样告诉蛤蟆。读书的时候,读者沉浸式代入,如同亲身经历了一次心理咨询,获得了自我成长。

实际上,早在1997年,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就在英国出版了。七八年前,这本书被引入中国,但当时的译本并未引起太多关注,后来成了绝版。“我很喜欢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,觉得它写得很好,就重出了,没想到后来它那么火。”该书编辑周喆告诉略大参考,有心理咨询师反馈,有一些来访者就是带着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前来的。

在周喆看来,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之所以在国内走红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环境使然——“可能现在到了大家需要这类书的时候。”

在打造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的同时,周喆还打造了一本书,那就是美国作家、心理治疗师洛莉·戈特利布的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。这本书于2019年在美国出版,一经出版就备受好评。2021年,它在国内问世,目前销量已经达到40多万册。

这本书讲的,也是发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故事—— 心理咨询师如何像剥洋葱一样剥开咨询对象内心最深处的伤痛,从而治愈他们。

在豆瓣上,有近4万人对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发表评价,超过60%的人给它打了5星。目前这本书的豆瓣评分是9.0。在豆瓣图书TOP 250榜中,它排名110,位列很多经典作品之前。

周喆归纳了上述两本书的共性:尽管作者有非常专业的心理学背景,但书写得很平易近人,没有阅读门槛。“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像是一个童话,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是故事性很强的非虚构作品,读起来像是在看美剧。”

此外,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、作家古贺史健的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美国学者罗宾·斯特恩的《煤气灯效应: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》等书,也受到了白领们的欢迎。其中,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以一位哲人与青年人的对话体形式呈现,讨论的话题是“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”。在拼多多机械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,《被讨厌的勇气》的拼单数量已经超过3万件。

图:《当幸福来敲门》剧照

一些求知欲旺盛的“好学生”,开始阅读更深的专业心理书。它们的门槛更高,但知识密度大、更“解渴”,能帮助读者系统建构心理学知识框架。

这样的书,包括罗兰·米勒的《亲密关系》、美国创伤疗愈师皮特·沃克的《不原谅也没关系: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自我疗愈圣经》等。 晓雪曾经在首都图书馆发现,馆内收藏了3本《亲密关系》,其中2本已经借出去了,没借出去的那本,是因为不可外借,只能在阅览室看。“写得这样学术的社会心理学书,竟然也有不少读者。”她惊叹,继而就在拼多多下了单。

在阅读杰克森·麦肯锡的创伤疗愈书《如何不喜欢一个人》(英文名为psychopath free,意为远离有毒人格)、心理学家拉玛尼·德瓦苏拉 (Dr Ramani Durvasu-la )的《为什么爱会伤人》等书的过程中,晓雪确认了一个事实:自己领导表现出的行为特征,与美国精神病学会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五版)》(DSM-5) 中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(NPD)的描述完全符合。从最开始的友善亲切到后来的贬低打压、挑拨离间、甩锅卸责、无故暴怒……这个人身上所有无法理解的、让人倍感痛苦的怪异行为,都有了答案。

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,患者被认为是“天生的PUA大师”。在美国,有关这类疾病的知识广为人知,这类患者在全美人口总数中的占比被认为约为6.2%,但在中国,了解NPD知识的人寥寥无几。晓雪曾找过国企的HR投诉,但最后发现,HR完全无法理解她到底遭遇了什么。

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后,晓雪掌握了更多的应对方法。

很多心理书中都提到,对于这类“有毒”人格,最好的方式就是断联拉黑。晓雪照做了,选择了辞职。 对于暂时无法离开的同事,她教他们采用“灰岩法”——把自己变成一块灰色的石头,不提供任何情绪反馈,尤其是在被无故责骂时。 这样一来,NPD领导很快就会对他们失去兴趣,转而寻找新的被虐对象。

而在阅读了个体心理学先驱、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的《自卑与超越》,以及英国作家奥利弗·詹姆斯的《原生家庭生存指南: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》等书后,张华发现自己开始有了改变。“我试着多去理解父母,也放过自己。我会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,少一点去纠结为什么偏偏我的童年不幸福。”他说。

能安慰他的还有一句话——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,无论如何,他们已经竭尽所能。

不久前,张华离开了大厂,找了一份收入没那么多,但是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的工作。他试着尊重自己的感受,不再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。慢慢的,他觉得自己从抑郁中走出来了。

03

年轻人借助心理学书籍进行疗愈的风潮,给出版业带来了更多改变。

近些年来,“纸质书已死”的焦虑一直困扰着出版行业。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,在2021年和2022年,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分别是4.76本和4.78本。这个数字并不高——在美国,据盖洛普的调查数据,这个数字是12本。

电商平台已经是出版行业主要的销售渠道。2022年第三季“多多读书月阅读榜单”显示,活动期间,有35.8%的下单者购买了5本以上的图书,对照上面2021年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.76本的数据,可以说,读者在拼多多上“一次性囤了一年的书”。

拼书,正在成为白领们买书的一种新方式。在豆瓣“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”小组,不时有网友发起拼多多拼书邀请,或者晒自己拼到的书。这个小组现在已经有60多万人。

其中的很多书,都与心理学有关。

心理学书籍的受欢迎程度,从另一个数字可以看出来——北京开卷《2023年第一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分析》报告显示,2023年第一季度,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较2022年同期同比下降6.55%,其中大部分细分市场均出现负增长,但心理自助类图书却呈现出了正向增长。

在某种程度上,这也可以归因于心理学书籍在分享方面有天然优势。朋友之间,很难再有什么拼单邀请,比发过去一个拼多多的心理学拼书链接,更能展示“我懂你”“我想帮你”的善意了——这本书解决的,是他们共同的困扰。

晓雪曾经笑称,自己和几个朋友应该建一个“高敏感高共情人群自救小组”,没想到,这个小组以拼书的方式开始运行了——她给几个朋友都发去了拼书邀请链接。在读书的过程中,他们也会不时分享感受,相互治愈。

电商平台顺势而为,成为心理学书畅销背后的重要推手。在2023年第五季拼多多“多多读书月”春日书单中,《亲密关系》被放在了重要的推荐位。

而在2022年的第四季“多多读书月”书单中,出现了《煤气灯效应》。当时有新闻称,在出版社的预判中,《煤气灯效应》并不是典型的畅销书,没想到它异军突起,出版社不得不多次调整库存,满足读者需求。而在当期活动结束后,人民邮电出版社的《社会心理学(第11版)》成为了社科经管类目畅销榜的第一名,同时入围全类目最受读者欢迎好书榜的第二名。

对出版行业来说,心理学正成为一个热门赛道,吸引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进入。有的出版社甚至专门成立了心理学出版中心。 “大家对自我、对自我困境的关注越来越多,关注的点越来越精确、细分,从而越来越需要学术理论和科学方面的支撑。” 向臻说,自己非常看好心理学出版这个领域。

图:《遗愿清单》剧照

已经在赛道里的出版社,则在继续拓展更多的可能性。其中一个方式,就是打造心理学书籍套装。比如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了《被讨厌的勇气》《幸福的能力》在内的岸见一郎“勇气两部曲”,果麦文化推出了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心理自助套装,作家出版社推出了苏珊·福沃德《依恋》《原生家庭》《执迷》三册经典套装。

出版社们都注意到,读者对于心理学书的黏性极高——一旦开了头,他们就会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。

在《亲密关系》的序言里,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经回忆,自己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心理学时,心理系的老师委婉地告诉包括他在内的学生:“你们学心理学,可能早了20年。”

而现在,对白领们来说,是时候了。

(晓雪、向臻、张华、萌萌为化名)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3 港澳兽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  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